第109章奏疏执行(4k)
司礼监。
一名传话的小太监,在冯保的耳边耳语了几句,冯保将这个小太监打发了,接着通政司的官员就送来了内阁票拟好的奏疏。
冯保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,起身来到装奏疏的秘匣前,迅速找到了苏泽的奏疏。
冯保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,将苏泽的奏疏和其他的几份奏疏装在一起,搬到了自己的桌案上。
看完了这份奏疏,冯保长长出了一口气。
这位苏翰林,当真是一刻都不消停啊!
但是这份奏疏上的内容,却让冯保心思翻动。
作为司礼监秉笔,整个太监体系顶点的人物,冯保又怎么看得上内承运库的那些东西。
内承运库的管事太监,在贡物快要摆坏掉之前,用处理的名义将这些贡物变卖,这是内承运库里那些办事太监的一项“福利”。
冯保看了一眼身后的陈洪,陈洪就兼着一个“勾当内承运库”的差事,管理着内承运库。
任何一个体系,在运转了一定时间后,就会诞生所谓的潜规则。
所谓靠山吃山,就算是负责搬运皇城内粪水的太监,也有自己捞钱的偏门,更何况内承运库可是皇帝的内库,陈洪靠着这个差事,成为司礼监内仅次于掌印李芳,以及执掌东厂的自己下的第三人。
当然,冯保看不上内承运库这点油水,但是这不代表他不需要。
如果按照张居正的建议,在登莱设立市舶司,宫里派遣市舶司太监,负责将多余的贡物外销,那这可是个天大的肥缺。
张居正派人传话给自己,既是要自己支持苏泽的奏疏,同时也是提前告诉自己,将这个职位掌握在手里。
冯保意动了。
作为领导,要带着自己的手下一起进步。
冯保是司礼监的三巨头之一,他也有大量的干儿子干孙子。
对于他们这些太监来说,所谓进步无非就是升官发财二事。
冯保心中盘算着,自己的义子中谁适合担任这个职位,然后小心的将奏疏扣下。
这样的大事,冯保自然不可能私自批红,这份奏疏必然是要上呈到皇帝的御案前的。
但是冯保可以将这份奏疏一直拖到最后的时刻,不给李芳和陈洪过目,直接送到皇帝的面前。
那冯保就可以掌握主动权,然后打得其他人一个措手不及,从而将自己的人手推上去。
盘算着下一次送奏疏的时间,冯保又将苏泽的奏疏仔细看了两遍。
——
“父皇!”
翊坤宫中,朱翊钧正在向隆庆皇帝汇报自己这些日子读书的成果。
隆庆皇帝和他爹不一样,他很享受这种家庭的氛围,而李贵妃显然也明白这一点,所以经常让儿子来宫中,营造这种温馨氛围,吸引皇帝来翊坤宫坐坐。
这些日子以来,朱翊钧日讲经筵都很勤快,隆庆皇帝考较了他一些功课后,更加满意了。
“詹事赵贞吉,少詹事殷士儋,教导皇储有功,赏赐玉带。”
“东宫讲官,赐银十两。”
皇帝心情不错,又给东宫的师傅们发了奖金,干脆在翊坤宫和李妃朱翊钧一起用了午膳,然后在翊坤宫处理起了政务。
“冯大伴!”
朱翊钧看向冯保,惊喜的喊道。
他是冯保带大的,所以和冯保有很深的感情,不过现在两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。
冯保是司礼监的二把手,朱翊钧也被册封为太子,冯保也不敢和朱翊钧太亲近,跪下行礼过后,就匆忙带着奏疏来到了皇帝面前。
朱翊钧则跟着冯保,走进了翊坤宫的书房。
“今天怎么是你来送奏疏?”
冯保连忙说道:
“今日司礼监繁忙,小太监都有差事,仆臣怕递送慢了,耽误了朝廷的正事,所以就来了。”
隆庆皇帝微微点头,没有计较这个细枝末节。
但是隆庆皇帝身后的李芳却警惕起来。
冯保亲自来送奏疏,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,背后怕是有什么目的。
看到隆庆皇帝打了一个哈欠,冯保又说道:
“陛下,就让仆臣给您读奏疏吧。”
隆庆皇帝点点头,很多时候皇帝累了的时候,都是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朗读奏疏,之后皇帝给上几句御批的意见,就算是完成了奏疏的批答。
就在这个时候,朱翊钧也走进书房。
见到朱翊钧,本来准备朗读奏疏的冯保顿了一下,但是隆庆皇帝却说道:
“且读大声点,正好也让太子看看,朕是如何处理政务的。”
皇帝发话了,冯保就开始读了起来。
他没有一开始就读苏泽的奏疏,而是找了两个无关紧要的奏疏,迅速的读了一遍。
隆庆皇帝眯着眼睛,基本上都是按照内阁的意见,回一个“准”或者“不准”,这就算是完成了口头批答。
眼看着皇帝更累了,冯保拿起苏泽的奏疏,朗声读了起来。
“《请开登莱通商疏》,詹事府,苏泽。”
原本昏昏欲睡的朱翊钧,听到了苏泽的名字,眼睛突然瞪大。
而隆庆皇帝则听到了苏泽奏疏的题目,也一下子睁开眼睛。
冯保脸色不变,然后将苏泽的奏疏完整的读了出来。
在隆庆皇帝身后的李芳,则注视着冯保,他已经可以确定,冯保亲自来送奏疏,就是为了苏泽这份奏疏。
听完了之后,隆庆皇帝又说道:
“拿来给朕好生瞧瞧。”
冯保立刻将奏疏送到皇帝的手里,隆庆皇帝首先看了三位内阁辅臣的票拟意见。
高拱极力赞同,赵贞吉附议,张居正也赞同,但是提出要在登莱设置市舶司,负责苏泽所说第三条的贡务专卖。
又将苏泽的奏疏读了两遍,隆庆皇帝的眉头更皱了。
隆庆皇帝想起他登基的第一年,曾经下令天下臣工上书言陈国事,其中一个名叫涂泽民的福建巡抚,提议解开边禁,与外国通商。
那个时候自己刚刚继位,自己同意了涂泽民的奏疏,在福建月港开关通商。
如果只是开关通商,苏泽这份奏疏倒是不会有什么问题,可是在北方开关?
还有苏泽所说的铸币银元,这可行吗?
当然,这些都还是细枝末节,关键是在登莱通商,就是重启对倭贸易,那些言官?
很显然,这一刻隆庆皇帝心中犹豫了。
代王的案件刚刚结束,言官们消停了几天,但是现在又因为辽王的案子开始吵起来了。
而且这一次,言官还是占着理的。
代王是因为勾结草原叛乱,证据确凿,除国也就除国了,言官不敢多说什么。
但是辽王是在荆州,你说他在荆州要叛乱?
言官的攻击重点在于,就算是辽王朱宪炜的罪行属实,那就废除辽王圈禁凤阳高墙就行了,因为这个就废了辽藩,不是太不近宗亲之情了?
而就在这个时候,还有言官上书,说了张居正和辽王的过节,弹劾张居正是为了私仇才要求除辽藩,是挟私报复。
这下子朝堂争论的焦点又变了,逐渐就有人开始拿这件事对张居正做文章。
平静的朝堂又起波澜,如果再提对倭通商?
隆庆皇帝想了想,还是觉得时机有些不成熟,他准备下令将苏泽的奏疏退回。
就在这个时候,隆庆皇帝突然看向了正襟危坐的小胖钧,他起了考较的心思,对着朱翊钧说道:
“钧儿,你觉得你苏师傅说的如何?”
对于六岁的朱翊钧来说,苏泽说的开港通商什么的,他是完全听不懂的。
不过苏泽的奏疏从来都是直接讨论事情,言简意赅,大体意思朱翊钧还是能听懂。
大概就是请父皇在登莱这个地方开放港口,和外国人做生意。
听到最后,朱翊钧的注意力,都在苏泽所说的“白银百万两”上了。
“父皇!我觉得苏师傅所奏的对!”
隆庆皇帝听完哈哈大笑,他又起了逗弄的心思问道:
“你苏师傅哪里说得对了?”
朱翊钧说道:
“能给父皇赚钱,难道不对吗?”
隆庆皇帝愣了一下,他看向儿子问道:
“赚钱就对吗?”
朱翊钧点头说道:
“当然,师傅们讲学的时候都说了,朝廷打仗、治民、办学、赈济,都是要钱的,所以劝说儿臣要节约。”
“可如果苏师傅能帮着父皇赚钱,儿臣不是就可以不用节约,想要什么就什么吗?”
“哈哈哈哈!”
隆庆皇帝为了儿子的童言无忌而大笑起来,但是笑着笑着,他也心动了。
是啊,当时自己想要办元宵灯会,首辅徐阶就是以边关紧张,需要用钱,所以拦着自己不让办灯会。
可如果国库丰盈,自己再想办个劳什子的灯会,内阁还会反对吗?
隆庆皇帝又想到了自己的父皇,那时候一边打着抗倭战争,三大殿还闹了宫灾烧了,那时候为了重修三大殿,朝野可没少议论,工程也都是拖拖拉拉的。
如果内承运库里的银子充足,那不就不用看外廷的脸色了?
但是皇帝还是有些下不来决心,他又问道:
“小儿胡言乱语,开港通商就能赚钱吗?”
朱翊钧却说道:
“当然能!”
被儿子这幅笃定的态度给逗乐了,隆庆皇帝问道:
“你且说说,为什么能?”
朱翊钧说道:
“父皇,儿臣看过报纸,苏师傅在海国记里说,红夷之主就是造船通商,成了海内巨富,建造了一座黄金的宫殿!”
“蛮夷都能,为什么我天朝上国不能?”
隆庆皇帝自然也是看《乐府新报》的,不过他没有细看过《海国记》。
“把《乐府新报》拿来。”
李芳很快就将《乐府新报》拿来,隆庆皇帝翻开报纸,找到了涂泽民所写的那篇《海国记续》。
“果真如此。”
隆庆皇帝又看署名,这不就是当年上书请求开关的涂泽民吗?
原来是他写的啊,他在福建主持开港通商,那他写的内容应该是可信的。
也许可以试试?
反正苏泽的奏疏,通篇都没有讲对倭贸易。
在登莱开一个小港口,然后看看结果?
要是真的和苏泽所说的那样,可以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,那也不亏。
如果最后不赚钱,言官攻击得凶,最后将这个港口关闭了就是。
一想到这里,隆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说道:
“那就交予户部议一下。”
冯保心中明白,张居正执掌户部,让户部议一下,就代表皇帝是同意了。
隆庆皇帝又问道:
“按照张师傅的意思,在登莱设置市舶司,关于这个市舶司太监,你们可有得力人选?”
显然隆庆皇帝问的,就是身边的李芳和冯保。
太监都是皇帝的私臣,任用市舶司太监这种事情,完全就看皇帝自己的心意。
皇帝只是随口问,李芳仓促之间却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。
冯保则早就已经盘算好了,他直接说道:
“尚衣局张诚办事利落,去年采买龙衣就是他办的。”
新皇登基,都要派遣宫里的太监去江南采买龙衣,也就是制作龙袍。
隆庆皇帝想起去年张诚去江南,确实办的干净利落,才买的龙衣也合身,于是点头说道:
“那等户部议定,就派张诚去。”
李芳看向冯保,他自然知道这个张诚是冯保的干儿子,但是面对冯保的扩张,李芳却有些无奈。
没办法,谁都知道,冯保是储君的大伴。
所以那些年轻太监,也更愿意投靠冯保。
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,而是皇权继承的这条暗线决定的。
当然,李芳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,在伺候隆庆的间隙,他找来亲信小太监,将今天翊坤宫的事情带话给司礼监三把手陈洪。
陈洪掌握内承运库,今天冯保自己专门来送奏疏,显然是绕过了陈洪,侵占了原本属于陈洪的利益。
——
一名中书舍人,找到了正在史馆编报的苏泽。
“陛下御批了奏疏?张阁老请我去户部?”
这名中书舍人名叫夏炜,是在张居正身边办差的两房舍人。
当司礼监将皇帝御批通过的苏泽奏疏发还内阁的时候,包括张居正在内的三位阁老都无比震惊。
张居正甚至已经做好了长期说服皇帝的准备,却没想到苏泽的奏疏如此轻易的就通过了,甚至皇帝都没有让阁部议事,就让户部去直接办了!
张阁老都如此的惊讶,可上书的苏泽却这么淡定,夏炜只能认为这位苏翰林的养气功夫实在是了得。
“那就有劳夏舍人引路了。”
(本章完)
司礼监。
一名传话的小太监,在冯保的耳边耳语了几句,冯保将这个小太监打发了,接着通政司的官员就送来了内阁票拟好的奏疏。
冯保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,起身来到装奏疏的秘匣前,迅速找到了苏泽的奏疏。
冯保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,将苏泽的奏疏和其他的几份奏疏装在一起,搬到了自己的桌案上。
看完了这份奏疏,冯保长长出了一口气。
这位苏翰林,当真是一刻都不消停啊!
但是这份奏疏上的内容,却让冯保心思翻动。
作为司礼监秉笔,整个太监体系顶点的人物,冯保又怎么看得上内承运库的那些东西。
内承运库的管事太监,在贡物快要摆坏掉之前,用处理的名义将这些贡物变卖,这是内承运库里那些办事太监的一项“福利”。
冯保看了一眼身后的陈洪,陈洪就兼着一个“勾当内承运库”的差事,管理着内承运库。
任何一个体系,在运转了一定时间后,就会诞生所谓的潜规则。
所谓靠山吃山,就算是负责搬运皇城内粪水的太监,也有自己捞钱的偏门,更何况内承运库可是皇帝的内库,陈洪靠着这个差事,成为司礼监内仅次于掌印李芳,以及执掌东厂的自己下的第三人。
当然,冯保看不上内承运库这点油水,但是这不代表他不需要。
如果按照张居正的建议,在登莱设立市舶司,宫里派遣市舶司太监,负责将多余的贡物外销,那这可是个天大的肥缺。
张居正派人传话给自己,既是要自己支持苏泽的奏疏,同时也是提前告诉自己,将这个职位掌握在手里。
冯保意动了。
作为领导,要带着自己的手下一起进步。
冯保是司礼监的三巨头之一,他也有大量的干儿子干孙子。
对于他们这些太监来说,所谓进步无非就是升官发财二事。
冯保心中盘算着,自己的义子中谁适合担任这个职位,然后小心的将奏疏扣下。
这样的大事,冯保自然不可能私自批红,这份奏疏必然是要上呈到皇帝的御案前的。
但是冯保可以将这份奏疏一直拖到最后的时刻,不给李芳和陈洪过目,直接送到皇帝的面前。
那冯保就可以掌握主动权,然后打得其他人一个措手不及,从而将自己的人手推上去。
盘算着下一次送奏疏的时间,冯保又将苏泽的奏疏仔细看了两遍。
——
“父皇!”
翊坤宫中,朱翊钧正在向隆庆皇帝汇报自己这些日子读书的成果。
隆庆皇帝和他爹不一样,他很享受这种家庭的氛围,而李贵妃显然也明白这一点,所以经常让儿子来宫中,营造这种温馨氛围,吸引皇帝来翊坤宫坐坐。
这些日子以来,朱翊钧日讲经筵都很勤快,隆庆皇帝考较了他一些功课后,更加满意了。
“詹事赵贞吉,少詹事殷士儋,教导皇储有功,赏赐玉带。”
“东宫讲官,赐银十两。”
皇帝心情不错,又给东宫的师傅们发了奖金,干脆在翊坤宫和李妃朱翊钧一起用了午膳,然后在翊坤宫处理起了政务。
“冯大伴!”
朱翊钧看向冯保,惊喜的喊道。
他是冯保带大的,所以和冯保有很深的感情,不过现在两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。
冯保是司礼监的二把手,朱翊钧也被册封为太子,冯保也不敢和朱翊钧太亲近,跪下行礼过后,就匆忙带着奏疏来到了皇帝面前。
朱翊钧则跟着冯保,走进了翊坤宫的书房。
“今天怎么是你来送奏疏?”
冯保连忙说道:
“今日司礼监繁忙,小太监都有差事,仆臣怕递送慢了,耽误了朝廷的正事,所以就来了。”
隆庆皇帝微微点头,没有计较这个细枝末节。
但是隆庆皇帝身后的李芳却警惕起来。
冯保亲自来送奏疏,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,背后怕是有什么目的。
看到隆庆皇帝打了一个哈欠,冯保又说道:
“陛下,就让仆臣给您读奏疏吧。”
隆庆皇帝点点头,很多时候皇帝累了的时候,都是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朗读奏疏,之后皇帝给上几句御批的意见,就算是完成了奏疏的批答。
就在这个时候,朱翊钧也走进书房。
见到朱翊钧,本来准备朗读奏疏的冯保顿了一下,但是隆庆皇帝却说道:
“且读大声点,正好也让太子看看,朕是如何处理政务的。”
皇帝发话了,冯保就开始读了起来。
他没有一开始就读苏泽的奏疏,而是找了两个无关紧要的奏疏,迅速的读了一遍。
隆庆皇帝眯着眼睛,基本上都是按照内阁的意见,回一个“准”或者“不准”,这就算是完成了口头批答。
眼看着皇帝更累了,冯保拿起苏泽的奏疏,朗声读了起来。
“《请开登莱通商疏》,詹事府,苏泽。”
原本昏昏欲睡的朱翊钧,听到了苏泽的名字,眼睛突然瞪大。
而隆庆皇帝则听到了苏泽奏疏的题目,也一下子睁开眼睛。
冯保脸色不变,然后将苏泽的奏疏完整的读了出来。
在隆庆皇帝身后的李芳,则注视着冯保,他已经可以确定,冯保亲自来送奏疏,就是为了苏泽这份奏疏。
听完了之后,隆庆皇帝又说道:
“拿来给朕好生瞧瞧。”
冯保立刻将奏疏送到皇帝的手里,隆庆皇帝首先看了三位内阁辅臣的票拟意见。
高拱极力赞同,赵贞吉附议,张居正也赞同,但是提出要在登莱设置市舶司,负责苏泽所说第三条的贡务专卖。
又将苏泽的奏疏读了两遍,隆庆皇帝的眉头更皱了。
隆庆皇帝想起他登基的第一年,曾经下令天下臣工上书言陈国事,其中一个名叫涂泽民的福建巡抚,提议解开边禁,与外国通商。
那个时候自己刚刚继位,自己同意了涂泽民的奏疏,在福建月港开关通商。
如果只是开关通商,苏泽这份奏疏倒是不会有什么问题,可是在北方开关?
还有苏泽所说的铸币银元,这可行吗?
当然,这些都还是细枝末节,关键是在登莱通商,就是重启对倭贸易,那些言官?
很显然,这一刻隆庆皇帝心中犹豫了。
代王的案件刚刚结束,言官们消停了几天,但是现在又因为辽王的案子开始吵起来了。
而且这一次,言官还是占着理的。
代王是因为勾结草原叛乱,证据确凿,除国也就除国了,言官不敢多说什么。
但是辽王是在荆州,你说他在荆州要叛乱?
言官的攻击重点在于,就算是辽王朱宪炜的罪行属实,那就废除辽王圈禁凤阳高墙就行了,因为这个就废了辽藩,不是太不近宗亲之情了?
而就在这个时候,还有言官上书,说了张居正和辽王的过节,弹劾张居正是为了私仇才要求除辽藩,是挟私报复。
这下子朝堂争论的焦点又变了,逐渐就有人开始拿这件事对张居正做文章。
平静的朝堂又起波澜,如果再提对倭通商?
隆庆皇帝想了想,还是觉得时机有些不成熟,他准备下令将苏泽的奏疏退回。
就在这个时候,隆庆皇帝突然看向了正襟危坐的小胖钧,他起了考较的心思,对着朱翊钧说道:
“钧儿,你觉得你苏师傅说的如何?”
对于六岁的朱翊钧来说,苏泽说的开港通商什么的,他是完全听不懂的。
不过苏泽的奏疏从来都是直接讨论事情,言简意赅,大体意思朱翊钧还是能听懂。
大概就是请父皇在登莱这个地方开放港口,和外国人做生意。
听到最后,朱翊钧的注意力,都在苏泽所说的“白银百万两”上了。
“父皇!我觉得苏师傅所奏的对!”
隆庆皇帝听完哈哈大笑,他又起了逗弄的心思问道:
“你苏师傅哪里说得对了?”
朱翊钧说道:
“能给父皇赚钱,难道不对吗?”
隆庆皇帝愣了一下,他看向儿子问道:
“赚钱就对吗?”
朱翊钧点头说道:
“当然,师傅们讲学的时候都说了,朝廷打仗、治民、办学、赈济,都是要钱的,所以劝说儿臣要节约。”
“可如果苏师傅能帮着父皇赚钱,儿臣不是就可以不用节约,想要什么就什么吗?”
“哈哈哈哈!”
隆庆皇帝为了儿子的童言无忌而大笑起来,但是笑着笑着,他也心动了。
是啊,当时自己想要办元宵灯会,首辅徐阶就是以边关紧张,需要用钱,所以拦着自己不让办灯会。
可如果国库丰盈,自己再想办个劳什子的灯会,内阁还会反对吗?
隆庆皇帝又想到了自己的父皇,那时候一边打着抗倭战争,三大殿还闹了宫灾烧了,那时候为了重修三大殿,朝野可没少议论,工程也都是拖拖拉拉的。
如果内承运库里的银子充足,那不就不用看外廷的脸色了?
但是皇帝还是有些下不来决心,他又问道:
“小儿胡言乱语,开港通商就能赚钱吗?”
朱翊钧却说道:
“当然能!”
被儿子这幅笃定的态度给逗乐了,隆庆皇帝问道:
“你且说说,为什么能?”
朱翊钧说道:
“父皇,儿臣看过报纸,苏师傅在海国记里说,红夷之主就是造船通商,成了海内巨富,建造了一座黄金的宫殿!”
“蛮夷都能,为什么我天朝上国不能?”
隆庆皇帝自然也是看《乐府新报》的,不过他没有细看过《海国记》。
“把《乐府新报》拿来。”
李芳很快就将《乐府新报》拿来,隆庆皇帝翻开报纸,找到了涂泽民所写的那篇《海国记续》。
“果真如此。”
隆庆皇帝又看署名,这不就是当年上书请求开关的涂泽民吗?
原来是他写的啊,他在福建主持开港通商,那他写的内容应该是可信的。
也许可以试试?
反正苏泽的奏疏,通篇都没有讲对倭贸易。
在登莱开一个小港口,然后看看结果?
要是真的和苏泽所说的那样,可以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,那也不亏。
如果最后不赚钱,言官攻击得凶,最后将这个港口关闭了就是。
一想到这里,隆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说道:
“那就交予户部议一下。”
冯保心中明白,张居正执掌户部,让户部议一下,就代表皇帝是同意了。
隆庆皇帝又问道:
“按照张师傅的意思,在登莱设置市舶司,关于这个市舶司太监,你们可有得力人选?”
显然隆庆皇帝问的,就是身边的李芳和冯保。
太监都是皇帝的私臣,任用市舶司太监这种事情,完全就看皇帝自己的心意。
皇帝只是随口问,李芳仓促之间却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。
冯保则早就已经盘算好了,他直接说道:
“尚衣局张诚办事利落,去年采买龙衣就是他办的。”
新皇登基,都要派遣宫里的太监去江南采买龙衣,也就是制作龙袍。
隆庆皇帝想起去年张诚去江南,确实办的干净利落,才买的龙衣也合身,于是点头说道:
“那等户部议定,就派张诚去。”
李芳看向冯保,他自然知道这个张诚是冯保的干儿子,但是面对冯保的扩张,李芳却有些无奈。
没办法,谁都知道,冯保是储君的大伴。
所以那些年轻太监,也更愿意投靠冯保。
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,而是皇权继承的这条暗线决定的。
当然,李芳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,在伺候隆庆的间隙,他找来亲信小太监,将今天翊坤宫的事情带话给司礼监三把手陈洪。
陈洪掌握内承运库,今天冯保自己专门来送奏疏,显然是绕过了陈洪,侵占了原本属于陈洪的利益。
——
一名中书舍人,找到了正在史馆编报的苏泽。
“陛下御批了奏疏?张阁老请我去户部?”
这名中书舍人名叫夏炜,是在张居正身边办差的两房舍人。
当司礼监将皇帝御批通过的苏泽奏疏发还内阁的时候,包括张居正在内的三位阁老都无比震惊。
张居正甚至已经做好了长期说服皇帝的准备,却没想到苏泽的奏疏如此轻易的就通过了,甚至皇帝都没有让阁部议事,就让户部去直接办了!
张阁老都如此的惊讶,可上书的苏泽却这么淡定,夏炜只能认为这位苏翰林的养气功夫实在是了得。
“那就有劳夏舍人引路了。”
(本章完)